书法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家、文化学者孟云飞说,书法这门艺术自古以来就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中国最有群众基础的艺术。文脉传承、息息相通。近日,我们邀请孟云飞先生为我们分享有关书法与创作、书法与养生,以及书法与武术的那些事儿。
孟云飞教授的书艺追求
嘉宾简历:
文/王兆雷
孟云飞,1972年8月出生于河南,1995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2001年8月考入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所,师从著名学者欧阳中石先生攻读书法学博士学位。2004年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古典文献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7年到清华大学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教授职称,同时兼任国防大学艺术中心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等。
《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意思是说:周文王、周武王治理天下的大道没有失传,而是散落在民间。贤能的人能够了解它深刻的道理,不贤能的人只是抓住它的末节。孟子在《孟子·离娄上》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实际上也就是对文武之道,一张一弛的一种解读。
近年来有《文艺思潮对两晋书法的影响》《中国人的书法情结》《书法风格的形成》等百余篇文章在《文艺研究》《中国书法》《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刊公开发表;出版《二王书艺研究》等专著,主编《翰墨情缘》《书法练习指导》以及《艺海无涯》等四十余本;录制《轻松学书法》系列光盘十余张,并在“中国教育”、“天津卫视”等多家电视台播出;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展览并获奖,有数百幅发表于各级报刊,被多家单位收藏,并有多部专集出版;主持、参加过《书法风格研究》《中国书法文化研究》《甲骨文书法艺术整理及其研究》等省部级以及国家艺术科学规划等项目;获得过文学艺术评论、国家第四十三批博士后基金等奖项。
为什么说文武之道是中华书法艺术的一种境界?甲骨文的神秘气质、篆书的独步千古、行书的行云流水、草书的气势磅礴、隶书的马踏飞燕、楷书的大气稳重。各种书法艺术尽显风流,各有千秋。有时如刀刻有力、有时如行云流水、有时能宁静致远、有时能飞沙走石。由此可见中国书法的艺术气质有文武之道的气势。
孟云飞书法
认识孟云飞教授是在一次书法展览会上。他从小习武,爱好书法,深耕于中华书法研究。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并留校任教,师从著名学者、书法教育家欧阳中石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多年以来,孟云飞先生深耕于教育领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同孟云飞先生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提了一个值得深思的话题:现代社会科技的高速发展,如何绵延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成与发展之间,如何定位传统文化?历史的经验是先有守成,再有发展。所以,延绵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业。一定要有久久为功、久久为善的耐心。
孟云飞书法
面对这些深刻而现实的问题,让我们陷入了思考。从历史的教训来看,守成都做不好,何来发展?守成都做不好,发展也是冒进主义和盲目主义,那是匹夫之勇。如果一味地盲目发展,无视中华五千多年积累的智慧成果,就会南辕北辙,得不偿失。这方面我们应该汲取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一代大儒张载说:为天地立心。这个心实际上就是文化之心。这个文化之心,实际上就是中华民族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沉淀下来中华民族共同认可和向往的文化习惯和价值取向:比如忠孝为国、仁义礼智、勤劳善良、止于至善、仁政善政、爱好和平、济弱扶倾等等。
本文由澳门新葡亰76500发布于诗词歌赋,转载请注明出处:文脉传承 息息相通:孟云飞谈书法创作(视频)澳
关键词: